核心提示:2014年电梯安全国际研讨会吸引了全国重点省市质检局特设局以及特检院相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主题为电梯安全监管方式变革与产业发展。本期专题报道将对研讨会重点探讨的电梯责任险推广、96333应急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介绍。
2014年国际电梯安全研讨会现场
多元共治 创新电梯安全长效机制
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电梯安全监察节能监管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于5月12日在广州举办了2014年国际电梯安全研讨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崔钢、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李守林在会上发言。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代表介绍了各自监管模式。重点省市质检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及特检院负责人参会。
我国在用电梯超三百万台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我国电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
崔钢介绍说:"近十年来,内地电梯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各地质监部门登记的在用电梯量从 2002年的346067台增长到2013年底的3009268台。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取得电梯整机制造许可的企业为607家、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企业为7372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作业人员为697843人。可以说,电梯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前景向好 挑战加大
作为城市楼宇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
电梯已经成为了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新电梯的需求量还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同时,随着在用电梯的逐步老化,电梯更新改造数量也将不断增长。
"参照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每百人拥有一台电梯的数量,可以预测中国电梯保有量还会大幅度增加,行业发展前景向好。"崔钢表示。
从长远来看,尽管我国电梯市场需求依旧旺盛,但面临的挑战也明显加大。崔钢分析说:"目前,大部分电梯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亟须向集团化、规模化转变。电梯制造厂家自维保比例较低,维保人员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李守林表示:"产能过剩和服务能力不足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电梯老龄化严重、大客流高负荷使用及乘客安全意识淡漠等问题的存在,使电梯安全风险加大,整体安全形势严峻。"创新监管模式促电梯安全美国电梯的设计、制造靠法规来确定制造者的民事责任。香港通过加强从业员注册制、提高违规惩罚力度来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怎样的监管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
面对电梯安全形势,崔钢表示:"监管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事前审批和微观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宏观调控,加强部门合作和社会监督,努力构建多元共治的电梯安全长效工作机制。"他透露,电梯安全长效工作机制包括: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安全责任链条;提高行业透明度,发挥市场淘汰和社会监督机制;推进检验改革,提高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
96333平台实现"三个转变"
作为较早成立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城市之一,江苏省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把96333建设成为了保障群众乘梯安全的民生热线和服务群众的窗口。
江苏省南京市质监局应急处副处长韩浚表示:"中心成立一年来,实现安全监察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事后反应向提前反应和模糊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三个转变。"应急平台与110联动随着老旧电梯数量增多,
南京电梯故障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快速救援,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3年4月8日正式成立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
中心以应急处置为核心、以电梯网格救援体系为载体、以应急电话96333为纽带、采用GPS定位技术、全天24小时接警,覆盖了南京市5万余台载人载货电梯,是快速处置电梯困人故障及事故的公共安全服务平台,也纳入了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与110等实施联动。
中心通过故障处置及统计分析,可动态监测电梯安全形势,对困人故障多发地点、时段、场所、困人故障率高的维保单位和制造品牌实行闭环管理,不断优化处置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率先实现GPS定位
南京市96333平台以准确的信息保证快速救援,在全国率先对垂直电梯实现GPS定位,并在轿厢中张贴标志牌,第一时间识别困人报警电梯的地理位置 。
除此之外,中心加强了对维保单位故障率、救援响应情况等问题的监督管理。
韩浚表示:"在现有应急处置功能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投诉举报受理、专业咨询服务等功能,把96333建设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综合平台,打造成一个群众信赖的民生品牌 。"在青奥会即将举办之际,96333救援电话将直通现场值守电梯维保人员,确保赛事期间电梯应急处置快速、有效、可靠。
电梯采购要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电梯制造厂家要对电梯安全负主要责任。在采购过程中,采购单位对产品本身考核的同时,更要对电梯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有所把控。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电梯处处长张宏伟表示:"未来
电梯采购不能只看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更要关注企业的后续服务质量和维保价格。"据了解,在某些政府采购电梯项目中,一些供应商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采取低价策略,中标后抬高维保服务价格。长期来看,并不利于节约采购成本。
张宏伟建议,在政府采购电梯中,应当把质保期后的5年甚至10年的维保内容和维保价格纳入采购考核体系,把产品和服务打包采购,这样既能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便于采购单位考核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在电梯保有量激增和老龄电梯数量增大的背景下,以安装、保养、维修改造为特征的电梯后市场已经成为行业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这一趋势,制造厂家需要把产品和服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整梯制造企业要积极推进服务产业化,将网络建设向中小城市下沉。另外,需要在人力资源、流程、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
广东 明确首负责任 推行电梯保险
作为电梯使用大省,广东省质监局在电梯监管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包括明确首负责任,构建明晰的权责体系;引入第三方定期检验,形成定期检验社会化;建立责任险制度,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等。监管改革成效显着。
使用管理权单位负首责
目前,电梯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责任链条不明晰、
维保市场恶性竞争、检验环节职责混淆等。
广东省质监局机电处处长张志光表示:"必须坚决转变以强化行政手段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监管理念,积极引入社会监管因素,理顺电梯制造、安装、使用和管理等各环节权责关系,构建起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电梯安全运行责任链条,从而形成以电梯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电梯使用和管理单位人员安全意识增强、社会救助及时、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据了解,广东省将因电梯事故或故障权益受损者构成直接利益关系的电梯使用管理权单位或企业明确为首负责任者。2012年7月,广东省质监局与省工商局联合印发了《电梯授权使用管理合同示范文本》。目前,广东省省已签订授权使用管理合同的电梯近40万台,确权率87%。
张志光介绍说:"广东电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即明确使用管理权者为第一责任人,变政府监管主导为社会监督主导,变企业被动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为企业主动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变行政处罚为主为侵权赔付为主。"引入保险救济机制"建立以赔付为手段的监督运行机制,必然会给违法企业以沉重打击,但又存在赔不起的风险。因此,电梯行业引入保险救济机制很有必要。" 张志光如是说。
广东省质监局提出建立以"使用管理权者"为参保主体,
特种设备生产企业、检验机构和维保单位参与,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电梯事故责任险制度。
据介绍,专业的保险机构除了能及时提供侵权赔偿外,还会将对投保人的责任风险纳入监控范围,通过对投保人的风险评估所确定的保费调整,以及审查相应的保费赔付条款遵守情况等,形成对投保人责任行为的直接监督和约束,从专业组织角度有效控制投保人的责任风险,推动责任人主动、有效履行法定义务。
目前,广东全省已投保电梯数超过23万台,投保率接近50%,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电梯事故社会救助系统已初步形成。